通渭县四举措激活高质量发展“人才引擎”

【来源: | 发布日期:2022-06-08 】 【选择字号:

 

 近年来,通渭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管人才原则,紧盯建设“陇东南地区区域中心县城”,持续在人才“引留育用”上下功夫,用活用好引进人才编制“周转池”,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。

 广开“进贤路”,海纳百川“引人才”。持续深化人才机制体制改革,建立起初设规模160名的人才编制“周转池”,为人才松绑,聚焦引才、留才的重点、难点、堵点问题,大力实施“急需紧缺实用人才”“在外人才返乡创业”两大固定引才计划和“招商引才、筑巢引凤、校地合作”三大柔性引才举措,坚持乡情引才、柔性引才、动态引才等多种方式,引进一批“候鸟型”人才,不断扩大行业领军人才数量。近年来,先后引进教育卫生农业领域急需紧缺人才126名;选聘“三支一扶”人员112名、“特岗计划”243名、农村“订单定向”19名、“西部志愿者”10名;先后柔性引进农业、中医药、医疗卫生等领域高层次专家人才11人,建立“专家工作站”“名医工作室”3个,运用“项目+基地+培训”的方式,有效促进了人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,为通渭县储备了一支懂农业、爱农村、爱农民的坚实“后备军”。

 种好“梧桐树”,优化环境“聚人才”。坚持引才单位编制使用“两先两后”。引进高层次人才时,在单位有空编的情况下,允许先办理人事调动手续,后办理入编手续。需要引进个别急需紧缺人才时,由用人单位申请县委编办统筹调剂后,允许先调入并办理入编手续,待用编单位因自然减员或人员调出腾出空编后,再收回调剂编制。建立人才招聘、薪酬、考核、科研管理、社会保障等一揽子制度办法,配套项目支持、职称倾斜、资金保障、户口办理、子女入学、探亲休假等激励措施,全方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。近年来,评审认定各类专业技术职称3166人,推荐申报“陇原人才服务卡”C类人才11名,选派“陇原之光”2名,推进申报市管拔尖人才3名,选拔县管拔尖人才19名,组织开展拔尖人才“五个一”活动,培育教育、卫生、农业等领域骨干人才45名,申报立项省市课题项目10个,创建“市级名师工作室”2个。

 建立“孵化地”,精准施策“育人才”。强化创新创业平台建设,因地制宜搭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,立足打造“全国现代旱作循环农业示范基地”“西北最大的金银花标准化种植基地”,充分发挥人才重大项目工程的牵引作用,采取“项目+基地+培训”的方式,开展畜草、金银花、花椒、苹果、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技能培训,培育产业人才3300名,培养了一支带头引领示范、带强产业发展、带动群众致富的产业人才队伍。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,建立以创新价值、能力、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,积极推进专业技术人才层级晋升制度改革,评审认定各类专业技术职称3166人,推荐申报“陇原人才服务卡”C类高层次人才11名,推荐选拔市管拔尖人才2名,推荐选派“陇原之光”2名。

 瞄准“中心靶” ,不拘一格“用人才”。着力搭建人才互访交流、培养带动和帮扶互动平台,推动人才作用发挥。深化拓展拔尖人才“五个一”活动,引导拔尖人才培养一名业务骨干、完成一项课题项目、建设一处帮扶点、举办一场技术讲座、撰写一篇调研报告,不断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,激励各类优秀人才在基层一线施展才干、建功立业。人员编制资源向基层倾斜,深入开展农技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活动,选派农技人员26名,深入产业一线、项目一线、乡村一线,常态化开展实用技术示范推广,建立产业示范推广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16个,推广实用新技术4项,解决产业技术难题2项。坚持科技特派员制度,选派科技特派员198名,引进农业新品种16个,推广科技新技术32项,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10个,培养乡村技术骨干1620人,以人才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。

 

 


编办概况